研究生:張怡棻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2008.6.18
評論論文資料
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究生:施國隆
指導教授:李松根博士
中華民國91年12月
一、論文摘要
台灣自從廢除「戒嚴戡亂」以後,整體社會朝向多元多極政治與民主化的方向發展。因應民主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並未能夠透過中央與地方選舉,政黨政治輪替,人民得以公平性的參與政治權力角逐之際,促使台灣全體人民的社會關係,因為此一政治民主化的到來,轉換成為祥和與良善的互動關係。舊的政權解體,新政權上台,過往的權力核心在權力流動過程中成為權力的外圍,過往的邊陲權力團體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此類權力團體關係的流動與制衡,在此一權力競逐的過程,尚未能夠為台灣的未來,確切承諾與期許更佳的幸福。
台灣人民因共同的社會生活在此一重視經濟成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使得台灣免不了產生眾多的社會問題出來。依循此類權力流動社會發展過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按照其質性,全方位的漫佈在各類典型的社會人際關係之中,舉凡社群歷史文化的脫落,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青年男女的輕生、色情糜爛,人生迷失與頹廢,老人、弱勢、殘障弱勢者的社會隔離,城鄉盲目發展造成人口流動與鄉村死亡,都市社會新世代行為與價值形塑的問題,孤獨老人臨終的孤寂,交通與公共安全的不可預期性,性別與性侵害等等不一而足,都在此一社會發展過程中呈顯出來。
這些接踵而來的社會問題,面臨二十一世紀到來的今天,做為國家與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承擔主體,台灣社會發展所造成的社會關係多方位失序,從今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教育方式,從其高度學科分工,沒有共同社會發展圖形的現況來說,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以其範疇、區分、短程問題意識的視野,發展至今,仍舊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做社會發展的遠景規劃,人文社會科學多元不整合,使得高個人化與反社會的價值,做為居住在此地人類的人格發展的社會集體價值。人類社會從啟蒙以來的未來展望與進步觀,一如社會科學先鋒們在面對他們所處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意識,例如人類社會到底要往何處去,我們共同的未來要如何發展等等社會關連長程性的視野,逐漸湮滅在高度個人化之生理心理趨力的滿足追求上。
文建會在一九九四年的十月,由當時申學庸主委與陳其南副主委正式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和政策計畫,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由於強調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的制度,經過九年來的推動過程,在許多社區志士及專業人士的參與努力,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普遍深入各地、廣獲各界迴響。這種展現地方生命,提升基層人民的自主權力及尊榮,可說是台灣人民最成功的社會運動。
全球化社會發展過程中,過去國家統治團體權力合法性訴求因素之一高度經濟成長作為社會認同的符碼,從高度開發國家的歷史來觀察,持續性的高度經濟成長已經成為了神話。經濟發展的繁榮與衰頹,如果是影響社會安定與不安定的重大因素,國家政策如何去未雨綢繆,以永續社群凝聚力作為社會生活和諧的調節基石,則成為了此一政策責無旁貸的重要課題與責任。社會凝聚力的抬升,以永續台灣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調,社區營造與關懷,公民社會的發展,便成為未來國家社會發展方向。
從國體內部政治民主化的社會發展,從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角度,社群關係的重構,都將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期待,以公民社會為基礎的社區與社會,人民透過社區營造與發展,長程性對屬於自已的社會公共性議題關心,對於政府與政黨政治,能夠提出符合社會效益的訴求,從而制約政府與民意代表,非以一己之私來行使政治權力。以公民社會作為新型的結社方式,學習當自已與社會主人,以人文化的行為與語言作為彼此凝聚與整合的基礎,以高度自律的人格行為作為自我與社區教育的目標,以文明化的情緒控制與人格結構作為以公民社會結社來共同承載民主社會的權力資源,並且以此作為台灣社會為公民社會結社來共同認同。
台灣社會未來發展,從人民的社會行舉止抬昇出發,以發展好的對待方式與語言來面對相互依賴的國族、階級、性別、族群與優弱勢團體,良性驅動優弱勢團體之間的相互依賴,並且以此一社會行為與語言發展作為未來人文社會教育與社區營造的具體內容與目標,消除未來社會發展國際政治經濟情勢不利所可能導致的不安,形塑台灣族群性格能夠承擔更大的社會發展困境的張力,並且以此作為國族的新認同,取代過往國土內外族群衝突所產生意識型態敵意性的認同符碼。
面對二十一世紀,如何透過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如何能夠重新作社會的價值取向,如何透過國家政策社區總體營造所累積,以整合性的社會發展圖形,重新來架構社區營造下一階段的任務與課題,重新確認社區營造的內容,從公民社會養成的角度出發,以社區營造作為社群再建構的基礎,長程性以人民社會行為轉型作為社區營造的整合性內容,培育公民社會是本論文的研究與著述重點。
二、論文論點
(一) 將對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提出階段性的方向與目標。
(二) 將對社區發展提出更佳的組構培力及經理模式。
(三) 開拓更文明化的社會理想。
三、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章節
3-1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用的研究方法,將針對研究主題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與社區發展的兩者關係,建立相對應的關連分析作為研究開發的基礎。另外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及相關影響的研究,在方法上透過文獻探討的分析、蒐集進行導續研究。並進一步以現有的社造實例,予以探討分析、了解其永續經營的要素,以驗証自論述所引用的Elias組構及文明過程的理論,進行個案實例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可能採取的有:
1.文獻研究法(Documentary method)
2.訪談研究法(gnterriew survey)
3-2研究章節
本文之論述架構分為七章,其重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研究限制並介紹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社會發展影響著文化潮流,文化政策也影響著社會發展,生活即是文化,文化即是生活,這就是最好的寫照。文建會的文化政策深深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發展。近九年來影響最深的文化政策,莫屬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這種重視居民參與的過程「由下而上」、「社區自主」的精神,激起了地方居民的生命力,建立了社群的組構,衝擊了社會的發展。因而為了解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在這九年來的變遷將從最開始的緣由及目的,進行官方文獻的了解及探討。
社造九年的推動期間,進行了三次的檢討評估報告,針對社造政策效益分析及推動過程問題研討,並提供最佳永續經營方式,成為文建會推動社造的依據。
一、從政策的發軔做為文獻回顧的問題意識
政策的形成:政府政策的形成依經營管理的原則,理應是在公共事務上出現了問題與警訊,而政府部門反應公共事務的問題,依照社會的需求,透過政策的擬定,企圖提出解決方案,勾勒施政計畫及政策。
文建會社造政策發展:民國83年1月行政院長連戰先生以「為建設現代化的國家而努力」的專題報告中。國家建設以「十二項建設計畫」作為綱領,十二項建設計畫之三「充實省(市)、縣(市)、鄉鎮及社區文化軟硬體設施」,確定了在這些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軟硬體強化計畫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內容,內容包括三個分項計畫,分別為「加強縣市文化活動與設施」、「加強鄉鎮及社區文化發展」及「傳統與現代化文化藝術資源之保存與發展」。
二、社區總體營造檢討報告:雖然文建會在推動社造九年期間,曾對社區總體營造進行數次非整體的政策評估及社造推動經營管理的出版品與報告書,但本論文主要以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暨社會效益研究、社區總體營造經營管理調查研究提出簡要概述。
第三章 社造的歷史脈絡及社區發展
本章就台灣近代經濟政治的變遷及社區的變遷,提出探究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形成的淵源及背景作一般的描述。共分為以下四小節進行論述:
一、台灣經濟發展
【造成的影響-中產階級的崛起】
依現代化理論的看法,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一個現代化社會,這社會的形成又有賴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後,隨後而來的是社會變遷。工業化和高速經濟成長影響了社會體系中的公民及結構而發生變遷。最顯著的象徵是「中產階級」的崛起。
在西歐民主化的近代史上,中產階級被視為締造民主政治的動力,他們為了爭取政治上權力,結合了中下層社會勞動者,推翻貴族階級。另外在發展中地區,中產階級又被視為建立民主的先鋒,在具有經濟基礎、良好教育等背景之下,使他們能夠以理性方式爭取政治改革。由於社會多元化形成,促使政治體系必須開放參與管道,而使政治走向更民主化。
二、台灣政治發展
【造成的影響-民主的潛移默化】
因為經濟發展帶動社會現代化,社會成員溝通頻繁,教育普及和水準提高;生活水準提升,使傳統權威人格下降,公民參與意識提高,進一步培養有利於民主發展的政治態度及公民社會的意識。
三、台灣社會的變遷
四、台灣社區發展
【造成的影響-社區總體營造成為顯學】
由於社區發展工作效益不彰。促使強調「由下而上」「居民參與」「地方自主」三個原則的「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幾乎取代了「社區發展工作綱領」的社區工作,深受社區居民的認同。
第四章 社群組構理論之社造政策分析
以社區營造的推動過程及效益分析對應出社群組構理論的重要性,了解社群組構培力及經理的必要性。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
依文建會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定義:「社區總體營造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題和目標,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務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等。如此因社區民眾的自主與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獲得提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興,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的再現。如此全面性、整體性的規劃與參與社區經營創造的過程,稱為社區總體營造」。
二、何謂「社區」
陳其南(1997)指出「社區(Community)的本義比較接近於「社群」或「共同體」的涵意,它既非單純的空間地域單位,也非行政體系的一環,它應該是指一群具有共識的社會單位,其共識的程度,也就是「社區意識」,可以強烈到具備「共同體」的性格,在對外關係方面,甚至可以視為一個具備「法人」人格的團體,我們如此談論一個「社區」,當然指的是「人」而非「地」,是「社群」,而非「空間」(區)。」
日本千葉大學教授宮崎清更把「社區」人格化,認為每個社區各有其歷史、
特性,正如人的個性,均有不同,稱為「社區格一社區的個性」。宮崎清教
授認為「社區乃是各自有其固有歷史的人類生活空間」,任何的「社區」都各有其固有歷史,承繼先人們所建立累積到今日的固有生活文化。如同我們人類每個人的「人格」都獲得公眾認同,並承受不容侵害之保護般的;無論任何人、任何手段,都不得侵犯揶揄每個「社區」,這就是所謂的「社區格」。
依據劉文正(1996)於其碩士畢業論文中歸結社會學的觀點,認為社區具有以下三種意義:
(1)地理和結構觀念的社
(2)心理或互動概念的社區
(3)社會和行動概念的社區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實踐
就1、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2、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3、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計畫4、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以上這四項計畫執行績效進行評估檢討分析。
四、社區總體營造執行的檢討
就1、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計畫2、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3、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4、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與振興計畫5、社區文化再造計畫6、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心點子創意徵選活動7、社區營造替代役工作8、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以上這八項計畫執行績效進行評估檢討分析。
五、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效益
本章節主要內容在於評估了解政府政策的效益,其主要的重點,則在探討政策本身對於台灣社會環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而非政策形式與內容之邏輯與合理性的探討。從「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政策目標及計畫本身觀察,政策設計呈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和視野,以及一些具有突破與變革特質的特徵包括1、建構「市民社會」2、以領航取代操控政策的實踐3、整合性的政策思考與訴求。
六、社群組構理論
本章節主要內容在於說明「社群組構」理論的基本概念、權力關係的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與社群組構關係培力與經理。
1. 「社群組構」(Figuration )乃是根據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互關連,相互依賴與需要而結合成不同的社會形式,而此類因為相互依賴需求而結合的社會組織,是一類有著不穩定權力消長關係的糾結組織。屬於此一社群組構的,包括了上述的家庭、學校、社區、鄉鎮市、社會階層以及國家。任何人類,任何一個稱之為(我)的人,都與別人共同的相互糾結在特定的社群組構之中。
2. 權力關係的社會發展:
(1)政府與被統治人民之間彼此權力落差趨向減緩。
(2)介於不同階層之間的權力落差趨向減緩。
(3)所有社會關係轉型朝向更高度的交相多元依賴以及制衡。
(4)在逐漸感覺到無法透視彼此的相互依賴關連後,許多社會的結社與
團體,開始以社會科學以及社會理想作為其取向的工具。
3. 社會發展的階段
(1)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知識力量的轉化,進而抬高人的生存價值。
(2)社會機關與組織的發展。
(3)文明的演進過程,抬高人的自我價值。
4. 由上述「權力關係的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深深了解到社區總體營造定位在「人」的改造,是「造人」的社會工程,實符合Elias的理論也從這理論了解到社區總體營造推動過程中,所面對的社區人際權力關係,是不容忽視。在執行計畫階段中,如何整合社造的組構關係,更是社造成功的要訣。而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演進。
5. 社區營造之整合性作法,是以實質環境改善行動,或以文化產業振興活動,搭配社區營造的過程,誘發社區動員形成可以承載的社群組構,以此社群組構作為參與環境改善與主體,作為達成目標之資源投入的對象。誘發社區居民從被動的照顧,形成主動自力救助行為,進而產生社區居民與自我族群的認同,形塑互動良好的社群組構關係。
6. 社群組構關係的培力與經理,植基於社群組構關係中的成員,如何形成高整合與高分工的團體的理解上。
7. 因此,社區總體營造的成功,依賴在社群組構關係中成員的行為,在社會結社過程中能夠轉換成為有著比較好的自我行為與情緒控制模式,以高情感的彼此對待的語言與行為來做為社區與協會培力與經理的基礎。
8.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就是社群組構關係的培力與經理,營造的是社區的人際關係,建立良善的人際關係,由他律轉為集體制約之自律的行為
舉止。
第五章 社造的永續發展及文明進程
本章節主要內容在於分析社造的永續發展及文明進程關連包括新故鄉社區營造政策、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建立社區自發性管理機制、具備「社會自治」的精神,建構「公民社會」的基礎、社區總體營造的文明進程、有價值的生命意義等共分為六個小節,嘗試從社區營造的過程與實踐的任務與課題提供台灣社會邁進二十一世紀更文明,有著更美好的人際與社會關係。
第六章 社造的範例驗証
針對九年來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及效益,本章節以四個示範社區為例包括台北市北投生活家園、大二結文化生活庄、宜蘭白米木屐村、大溪和平老街再造,進行整體了解其限制及困境,進而提供最佳的政策推動方式及永續發展理念。
第七章 文明進程理論之社區營造探索
就社造長程性發展,提出適當的結論,除使社造能持續的推動,社區永續發展,建構公民社會,進而提升人的素質,減少台灣社會的困境。
四、本論文寫作策略
1. 從問題意識進行研究的起始,從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檢討所面臨的問題及亂象,進一步提出國家政策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提升最基層人民的自主權力及尊榮,是目前台灣人民改善自己社區,調節生命意義的社會運動。
2. 針對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延續性進行分析,並檢討相關研究報告。
3. 就台灣近代經濟政治的變遷及社區的發展,探究社造政策形成的淵源及背景。
4. 以四個示範社區為例進行整體了解其限制及困境,以四個社區之社區營造的推動過程及效益分析對應出社群組構理論的重要性,了解社群組構培力及經理的必要性。
5. 對研究的結果與案例分析提出適當的結論。
五、背景評論-社區營造文化政策的永續發展
台灣的社區營造自文建會1994年10月提出至今已近14年的時間,其間國家提出相關政策都是希望藉此落實社區營造「由下而上」、「居民參與」、「地方自主」的精神,只是時至今日政策制訂時的美意似乎仍無法具體落實在台灣社會之中。因此,該論文主要探討核心就在於評估政府相關社區營造文化政策的效益,並將論述重點置於政策本身對於台灣社會環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研究成果將直接回饋對台灣社會有實際的研究貢獻。
六、本論文與社區發展之關係
社區總體營造乃在改善全體人類的生活環境,提升人類的精神價值,所以此論文在社區營造的領域上具有正面的研究價值。而本論文提出社群組構關係中成員行為的健全是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的關鍵,因此,政府部門及相關社區工作者應先從凝聚在地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再逐步推動相關改善工程,唯有發自內心的故鄉營造才能真正達到作者所提的永續發展的願景。
七、論文的優點與侷限
7-1 優點
1. 該文將台灣自1994至2002其間的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梳理的相當完整,亦從台灣近代經濟政治的變遷及社區的變遷,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形成的淵源及背景作出相當詳述的描述。
2. 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實踐、執行檢討與政策效益、社區的定義、社群組構理論等文獻解讀透徹,掌握精要適切的內容作為論文論述佐證。
3. 該文提出由德國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 的社群組構關係理論,以人類的文明進程作為社會發展解析,進行個案分析進而提供合適的政策推動方式及永續發展理念。
7-2 侷限
1. 該文研究題目是定「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但在內文中卻僅針對社區營造政策進行分析及探述社群組構理論,卻未對政策的永續發展可能性做出分析進而提出更實際的施行建議。因此,建議題目的訂定是否加入「永續發展」需再做調整,也許才更貼近本文所欲探討的論述核心。
2. 該研究中未說明如何選擇社區案例,(台北市北投生活家園、大二結文化生活庄、宜蘭白米木屐村、大溪和平老街再造)及取樣的原則及代表性。
3. 該文僅以四個示範社區的社造發展歷程進而推論最佳的政策推動方式及永續發展理念,卻缺乏實證研究的說服力。
4. 該研究僅針對社區體營造政策執行及相關影響的研究蒐集進行導讀研究,最後引用的Elias組構及文明過程的理論,進行個案實例分析。卻未針對現況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機制如該文研究貢獻所提之社區發展的組構培力及經理模式,以達成台灣社區營造政策的永續發展,開拓更文明化的社會理想。
八、結語
政策的推動都是希望讓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安居樂業、適得其所,台灣的社會發展因為特殊的政治發展背景,在重視經濟、軍事、政治的發展之下導致不健全的發展,社會中瀰漫著自私求利、自掃門前雪的奇怪亂象,在這個混亂的世代希望藉由社區營造這一項改造人心的工程重新找回過去生活的美好。社區營造是需要持續進行而非立竿見影的一項計畫,近幾年雖然國家致力推動社區營造的各項文化政策,但都受限於公部門需要馬上就看見政策效益之下,往往操之過急落於社造政策活動化的窘境,也無法真正落實「居民自主」、「由下而上」的機制之上。因此,本文整理自1994至2002其間的社區營造文化政策並輔以德國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 的社群組構關係理論,希望建構出社區發展的組構培力及經理模式,開拓更文明化的社會理想,並將研究成果直接回饋在社會之中。最後雖然仍無提出具體之操作模式,但本文卻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就是社群組構關係的培力與經理,營造的是社區的人際關係,以高情感的彼此對待的語言與行為,做為社區與協會培力與經理的基礎,提供後續相關研究者一個良好的研究方法與方向。
參考文獻
1.楊裕富,1995,《設計論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