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區營造、社會參與與社區大學之三角關係



分類:社區營造

2006/11/06 22:06







社區營造、社會參與與社區大學之三角關係


 


                            發表人/ 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蔡素貞
 


壹、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社大的角色與責任
 


貳、 在地深耕---社大的社區關懷


一、社區回饋服務與活動參與


二、農村型社大與農村教育


三、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與部落文化


四、社區營造與創意產業


五、文史志工列車與社區人才培育
 


參、實踐與行動---社大的社會參與


一、環境議題與河川守護


二、公衛教育之社大總動員


三、媒體改造與關機運動


四、從公民會議到審議式民主


五、多元文化與新移民教育
 


肆、 ---反思與精進


 


 


 


 


壹、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社大的角色與責任
 


      八年前第一所文山社大創校以來,短短八年全國已成立100餘所社區大學,社大運動蔚為風潮,從南到北,遍及臺灣各個角落,社大成為「終身學習機構」中成人教育的重鎮。相較歐美社區大學百年發展史,臺灣又創造另一項奇蹟。


社區大學自創設以來,提供民眾一圓進入高等教育知識殿堂的夢想,使成千上萬的國人能參與繼續教育的機會。臺灣社區大學的特色在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學歷背景,招生採開放入學,沒有入學考試,無論是早年失學民眾欲修習第二專長,或想學才藝的人士,社大提供一個無壓力的教育環境,是一平民化的教育學府。


從社大的快速成長,可看出國人對持續學習的重視,唯有不斷學習,才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也才能跟上社會變遷潮流。而政府也看到終身學習體系已是全民的共同必需品,於是在916月通過終身學習法,社區大學終於有了明確法律地位。


對照政府在社大投入的經費,與社大在推動社區公共事務的成效,社大可說是以最少的經費辦出最大效益的非營利組織。雖然社大常被誤解為收費低廉的成人才藝班,但從其具體展現的辦學成果,說明社大存在的價值。社大將其學習場景嵌入社區,提供了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社區營造機會,建構了公民社會的雛型,而這些決非其他學習機構所能比擬。


1997年底黃武雄教授便揭示社區大學的辦學目標在「開放公共領域,凝具社區意識,深化社會反省,建立新文化與重建新社會。」(蔡傳暉,1999年,<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雖然這些年來社大呈現多元發展,但其社會角色與責任是永遠不變的。例如近年社大對環境生態組成跨校性的河川守護聯盟、關心外籍配偶在台的處境,投入地方文史推出「文史志工列車」專案等,都呼應了黃武雄的打開公領域目標。


 


貳、在地深耕---社大的社區關懷
 


 近年來社區大學的社區工作備受肯定,對於社區議題的公共討論、深化社區的文化都有豐碩的成績。其成立,帶動了社區居民學習的新思潮,也逐漸成為社區居民聚會交流,凝聚社區意識的新據點,進而建構在地經驗、在地文史和在地思維。社區大學注重在地深耕,誠然是一種自覺和實踐過程。


例如基隆社大將「營造社區魅力與社區美學」列為社大蹲點課程;宜蘭社大「社區領袖班」課程在社區找到實踐的機會;台南社大成立社區支持系統,嘗試發展一種整合模式,以建構一個可以解決社區問題及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社區。


 


一、    社區回饋服務與活動參與


社大將社區視為學習與實踐的基礎,以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及鼓勵師生進行社區回
               饋服務。


以下列舉社大之社區參與來說明:


 


‧文山社大從93年起透過「安康平宅兒童英語教學實驗計劃」,
                   開啟另一種社區經營的思考方向---藉由兒童的發展,進而深入
                   了解家庭與社區文化,以建立日後經營社區的基礎。



               ‧淡水社大「重建街工作坊」系列操作經驗,透過舉辦街區活動,
                   來深化居民的認知及社區動員。


 


‧屏東社大在屏東縣社造中心的協助下,在鄉鎮的社造點中,嘗試
                   將終身學習納入社區營造。


 


新竹青風香三所社大成立「e-sky數位天空數位學習中心」,推動
                   新竹地區公共網路資源開放及普及。


 


‧宜蘭社大以「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員培訓輔導計劃」、「宜蘭縣
                   環山步道系統整體規劃案」全力投入社區參與。


 


板橋社大推動「板橋的故事」公共藝術展,參與板橋市誌編撰工
                    作,投入地方溼地農場經營。


 


嘉義社大以「圓仔林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究」專案、
                「道將圳文史調查與導覽解說員之培訓」、「夜巡八掌溪」活動等,
                  積極投入社區公共關懷。



              ‧高雄旗山社大自我定位為「農村型社大」,希望扮演「農村串聯平
                  台的角色」,自我設定---「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積極協助
                  社區成立組織,不論是「城鄉交流委員會」、「旗美地區社區組織
                  交流年會」等,都是積極促進居民參與公共事務。


 


高雄新興社大投入高市公園調查案、洲仔溼地經營專案、爭取保留
                   老榕樹免被砍除等社區公共事務參與頗有成效。


 


台南社大強調每一個學程都可與社區或社會議題產生連結,如外語


     課安排店家導覽及安平商圈的規劃,再如「府城悠遊記」等課程。


 


‧中山社大積極投入都會型商圈再造,如條通文化節的企劃與商圈再
                   造研討會的舉辦,並將社區文史工作透過教育鋪陳,如舉辦中山區
                    國中小學文史知性之旅。


 


二、    農村型社大與農村教育


 


    近幾年由於人口結構轉變,造成農村家庭結構改變,農村社會解體,農村文化面臨了存續的危機。而農村的破敗,加上長期被邊緣化所造成的信心匱乏,在在都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懷。


    目前台灣社區大學仍以設在都會為主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社大屬於非都會型社大。但少數的農村型社大卻完成了一場場社會運動。滿足農村的強大需求,不僅於農業技術層次,如何紀錄農村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在農村裡培養人才,發展綠色產業帶動區域產業,都是農村型社大的社會使命。


 


    如高雄旗美社大、彰化二林社大等農村型社大,透過終身學習機會,參與農業公共政策的討論,藉以縮短城鄉差距,提升地方競爭力與發展條件,加速農村、農民與農業之繁榮。


 


三、    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與部落文化


 


    原住民社區常有血親、姻親關係,共同語言,共同文化風俗習慣。若能提供一個空間讓居民一同探討部落文化、傳統族譜、語言、文學、傳統技藝歌舞文化等。藉以引發居民認同,重建主體性組織。在此思維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列出「鄉鄉有學院,部落有教室」的目標。


 


    為推動原住民部落運動,而有部落社區大學的孕育成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正是朝向恢復原住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原住民民族教育,提供終身學習及營造自主性、自發性的學習型部落為目標。


 


台東南島社大,便是提供原住民社區站起來的重要資源站。他們將原住民文化重建與社區發展列為主軸議題,積極投入原住民文化重建工作,協助其慢慢形成文化主體性。如社大於台東金峰鄉壢丘村開設小米文化概論、部落變遷史、傳統刺繡歌舞、生態人文解說員、自治區生態教育等,並促進文化產業與觀光業的回流,吸引原住民菁英回流。(劉炯錫,2002年,<社區學院對原住民社區營造的意義---以南島原住民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市部落社區大學經營校務也以彰顯原住民主體性為優先,開設部落社區采風調查紀實,舉辦族語教學觀摩與系列文化部落論壇。


 


四、    社區營造與創意產業


 


    1994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秉持「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理念。社區營造推動八年多來,一直在文史空間、生態、產業等技術層面下工夫,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免陷入地方派系競奪資源的泥沼中。顯露出太有秩序、太多規矩的虛弱,少了草根社區運動的星火燎原氣勢。


 


    而社大從創設以來,定位也在社造中心亦或教育場域間擺盪。全國社大背後承辦單位不少是社運組織,社大也就順勢的成為社造點。


 


    ‧萬華社大以「傳統產業文史調查與導覽手冊」、「青草巷導覽志工訓練課程」、
      「文化行銷研討會」等提供公共平台與居民共創未來。


    ‧北投社大則以北投學積極投入北投溫泉產業文化的營造。


    ‧屏東社大開設各種具有社區特色的產業課程,如稻草手編、稻穀磚燒等新型態產業,
        協助地方尋求轉型可能。並嘗試發展在地文化創意產業與地區合作經濟模式,如「敬
        字亭---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計劃」。其萬丹分班也開設有「屏東社造產業工作坊」,
         將社區傳統產業---菜砧板、長椅撩、八仙桌、天地掃配合社造而活化。


    ‧台南社大在舊城區透過課程做系列的文化創意產業訓練,將古蹟、節慶等元素,
         以代工系統方式,引導中高齡市民進入就業市場,活化了舊城區的傳統產業。


    ‧冝蘭社大很深入且普遍的在社區做人才培訓的工作,深度、廣度在各社大中都極具代表
         性。他們設定目標是培養社區的人才,使其知曉如何去經營一個社區發展協會這樣的民
         間組織,依此目標而成立宜蘭縣社造永續協進會。
  


 


五、    文史志工列車與社區人才培育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近兩年來在文建會經費的支援下,在全國各社大推動文史志工列車,希望藉由一期一期的文史志工列車,讓社造人才培訓不再只是一次營隊或一系列課程,而是長時間的投入,為社區文史工作培育出一批批的種子。


 


    就以2 0 06全國社大志工培訓列車來說,透過各社大的列車,讓各校志工能共同分享社區文史工作的經驗。例如:


‧文山社大的「文山茶與茶文化體驗」,透過貓空產地巡禮實作,讓志工們體會
                採茶與製茶過程及茶的藝術,並從中了解貓空茶山社造經驗。


‧中山社大则是透過地方文史特色景點解說與踏査,來驗證社大文史導覽志工培
                 訓過程。


‧永和社大為擴大民眾對溼地之觀察,舉辦「戀戀新店溪台北縣溼地體驗日」活
                 動,透過室內研習與室外實習之機會,共同研討各棲地管理機制及生態系經營技
                 巧,經由參與培養對生態環境之認知,讓生態保育永續發展的種子深入社區中。


‧基隆社大的「米雕新體驗,中原憶舊俗」列車,則是透過米雕DIY,推廣傳統工
                 藝;透過普渡儀式的參與,認識中原祭。讓志工了解地方文化民俗,及如何將社
                 大之社造工作與地方民俗活動相結合。


‧嘉義社大的「蝦兵蟹將遊頂庄」,藉由活動操作,分組進行耆老訪問、文史調查、
                 社區地圖簡繪、野溪水質檢測、水系植物調查等步驟,讓外校志工體驗「文化志
                 工」意涵。


‧台中山線社大則以啟動關懷地方文史列車,探索「遺忘的空間」──鐵馬逗陣
                 行。讓他校志工騎著自行車,走一趟全國第一條用廢棄鐵道興建的東風自行車綠
                 廊,一起來探尋台鐵的歷史軌跡。


‧新竹風城社大「新竹的自然生態瑰寶──香山溼地探索之旅」,則是要讓民眾對
                 生態環保意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認識新竹香山區這一塊引以為傲的溼地生態
                 區。


 


當然除文史志工列車外,各社大無不致力於人才的培訓。如桃園平鎮社大「客家社區影像人才培訓」、彰化社大「村史寫作」、苗栗社大「社區史調查與撰述」、台南社大「巴克禮公園生態志工培訓」、新店崇光社大「地方文史社」。  


 


參、實踐與行動---社大的社會參與


 


  前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論及社大的設立意義提到:「社大在創造一個成人學習的新視野,以培育現代公民,養成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為主要目標,進而形成公民社會。」他更指出:缺少社會運動的挹注,社區大學將只能做到「民眾個體的養成」,而無法達到「社會整體的改變」。(蔡傳暉,2003年,<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


 


  審視台灣社會發展缺乏成熟的公共領域。社大扮演社區公共論壇角色,任何公共議題,從區域性到全國性的普遍議題,都可以成為關心焦點與探討議題。使公共事務的思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社大長期來關懷公共領域,例如許多社大長久以來對環境生態議題的投入,對外籍配偶、原住民等弱勢團體的關懷,公衛教育在社大,媒體改革與關機運動,社區營造的投入與地方公民會議的操作,都可建立社大的公共參與。 


    


一、    環境議題與河川守護


當台南社大以關懷二仁溪紀錄片在第六屆社大研討會中播放時,那一幕衝撞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台灣多數流域不都有二仁溪一般的命運,在歷經多重污染與破壞之後,已逐漸失去其生命力。台南社大對河川的投入與努力,激起社大人對河川的關懷與行動,北部17所社大在2004年成立淡水河守護聯盟,共同誓約就近守護淡水河的每一條溪流。


 


淡水河守護聯盟攜手編集河川教育課程,嘗試透過組織河川社團、水質監測等來觀察河川生態,以實踐與行動愛護地方環境。有計畫的培訓志工,並結合河川廊道的親水體驗與文化歷史解說,加速推動巡守河川志工的培育,並喚醒當地居民對河川的認知及感情。


 


‧永和社大成立「水噹噹大地關懷社」,於中正橋下經營一個以棲地復育推展生物多樣性的河岸生態溼地。其透過水生植物的復育與生態環境教育,並舉辦多次親子生態營、農場開步走、解說員訓練班等,試圖重建一處適合當地原生生物生活之環境。


 


‧文山社大發展景美溪分段巡守、鴨鴨放流等活動;北投社大結合東華里的社區巡守對發展河川巡守與河川生態工法綠美化;南港社大的大坑溪社造互助守護團;板橋社大的污水下水道的議題關注。


 


‧台南社大則組成河流巡守隊,透過攝影、文字紀錄,在嘉南大圳、在二仁溪、鹽水溪與環保單位不遺餘力地阻擋污水繼續毒害河流。


 


‧嘉義社大文化資產社「河川關懷系列」及夜鷹水質監測站,榮獲公民論壇系列特別獎。


 


基隆社大則以「海洋學研討會」來喚醒民眾對待海洋的態度,期待海洋能成為社大關心項目,並擴散為全台灣關心的議題,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


 


二、    公衛教育之社大總動員


 


為導正人民用藥態度,從91年起衛生署在全國社大開設「藥學知識」,推動社區健康用藥常識,用以補足過去普遍用藥知識不足與偏差。此系列活動,不僅使藥師的專業深入社區獲得認同,並進而建立社區健康生活支持環境,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的目標。


 


2003年台灣面臨SARS侵襲,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與慘痛的經驗,台灣的公共衛生體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一群有識之士,推出「公衛教育在社大」行動,以社區大學為平台,以公共衛生課程開設方式,將公衛知識解放到社區。並將公共衛生的理念與做法紮根到社區層次,透過培育在全台灣各地的公衛種子師資,進而整合社區公衛與醫療的資源,將社區健康的內涵與營造等公衛理念傳播至草根層次的社區民眾。 


  


三、    媒體改造與關機運動


 


台灣媒體政策自由化後,雖讓閱聽聽眾有多樣選擇,但民間批判媒體之聲未曾間斷,大多數國人更視媒體為社會亂源之一。如何生活在一個難以區分或甚至無從辨識真假的媒體世界。如何培養能夠思辨批判傳媒營造的主流價值進而透析大環境的社會公民,是當前社大的公民教育養成重點。


 


除越來越多民間以改革媒體為目標的組織陸續成立外,更多的社大也投入到媒體改革行列。如苗栗社大2004年4月的「關機出走」,2005年的「關機閱讀」,2006年的「關機學習」活動,用以呼籲大眾從家庭、健康、親子、藝文、旅遊五大方面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品質。此外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也與公共電視合辦,在全國社大推動媒體識讀相關課程。


 


四、    從公民會議到審議式民主


 


社區大學以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為宗旨,經過八年的摸索,在走入社區,參與社區方面逐漸累積了一些珍貴的經驗與成果。但是對於公共論壇與公民會議的推展,卻一直有重重的困難。如何激發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使民主真正落實成台灣社會的文化,並進一步提升社會大眾決定公共政策的素質,深化台灣民主的發展。當然公民社會的建立與否,仍需歸結到公民的「民智」能否真正提昇,此正是社區大學可著力之處。


 


社區大學應該首先要相信公民的能力,扮演好激發公民能力的角色,讓公民產生身為公民的自覺。社區大學要去發掘議題,而非帶動議題,要去關懷議題而非操縱議題。如何提升居民的公民素養,一直是所有社大人努力的方向之一,因此「公共論壇」、「文化夜市」、「公民素養週」都是社大嘗試過的方向。不管方式如何,都是在回應一個問題──如何在公民社會理念中落實「公共參與」的實踐。


 


由下而上凝聚社區共識,鼓勵居民參與公共事務,促成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以彌補代議式民主的不足。其中審議式民主正是歐洲民主先進國家對代議政治深刻反省下的最新民主參與形式。讓公民擁有更深刻討論問題的機會,公共決策的品質也可以更細緻。


 


針對審議式民主,社區大學的公民會議與社區組織正是他最重要的操作介面。公民會議的精神如何駛入社大日常的運作,使社大更容易成為社區發動公民會議的平台。公民會議的發動必然針對社區或社會具高度爭議的政策議題,介入點如何決定?分寸如何拿捏?都是社大重要的課題。


 


例如北高兩市社大就95年年底北高市長的選舉,與公共電視、OURS組織等,一起推動「市民發聲──市政願景十三談」之審議式民主論壇。讓更多的市民透過參與,強化對市政的關注。


 


此外還有許多社大長期投入公共議題的關注:


‧永和社大每週六下午2-5時舉行「公共論壇」,激發參與者更大的視野更多
                 的對話,這項活動也成了校務發展主要場域。


‧板橋社大的「大漢溪親水空間營造」公民共識會議,從地方議題切入帶動更多
                人響應與公共討論。


‧屏東社大、基隆社大、蘆荻社大、北投社大四所社大聯合舉辦「稅制改革」公
                 民會議。


‧北投社大舉辦「北投老街的明天」、「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
                 議,並讓結論與社區公約或社區計畫接軌。


‧宜蘭社大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讓更多民眾參與地方建設與
                 政策的討論。 


 


五、    多元文化與新移民教育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加上我國對外政策大幅開放及家庭結構的變遷下,跨國
       婚姻成了一股不可檔的風潮。面對新移民現象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素以知識解放、
       社會參與、實踐行動自許的社區大學,更應對多元社會之覺知度提高,對少數族群
       知識教育更加重視,從社區來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與生活適應。並負有引發社區民
       眾對異文化的覺知與尊重之責任,如何透過課程及活動,讓社區民眾在學習中,互
       相認識及欣賞不同文化,進而營造更多元更和諧包容的社會。


 


               目前全國社大投入新移民工作的夥伴不在少數:



 
    ‧高雄新興社大從「跨國婚姻移民面面觀」課程,到「新移民關懷社」,很有條理地
         讓學員們對於移民現象及移民者的生命處境有更深的認知。


             ‧永和社大則是將女研社與夏曉鵑教授在美濃發展的外籍新娘識字班相結合,開辦中
         文班,並在2003年成立自主性社團南洋台灣姊妹會,除中文班外更大力培訓姊妹們
         成為講師。


             ‧屏東社大新移民課程是由城鄉文化基金會開始運作承辦,除開辦生活適應輔導班、
         考照班、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等長期支持系統外,也辦理師資培訓及社區多元文
        化課程。


            ‧蘆荻社大開辦識字與生活適應班,透過課程促成不同族群相互之間的理解,並於校
        園成立國際姊妹花,讓蘆荻資深女性學員成為姊妹們的陪伴者。


            ‧中山社大則廣泛與媒體、民間社團、政府單位合作,除開辦中文語言班及生活適應
        班外,也開辦「越南語言與文化」多元文化課程。並與全促會合辦「從新移民到好
        鄰居新移民女性課程工作坊」,與區公所合辦「新移民嘉年華」等活動。


            ‧青草湖社大其新移民課程與其他社大著力點不同,有社區E化工作坊外籍配偶專班,
        除課程外還成立關懷社團「風動電腦志工研習社亞洲組」。


      


肆、結 語---反思與精進


 


    社區大學的推動是在最艱困的環境中披荊斬棘,才有今日歡呼收割的日子。但在社大多年的發展中,也常遭受學店、與民爭利批評,對社大發展無疑是項阻礙。面對此社大不得不加以反思,從反思中學習自我超越,社大不僅是要創造終身學習的機會,更要從反思中重建社大發展的核心價值。時報余範英董事長,曾言:「社大唯有勇於沉澱,才能引領社會價值」。


 


    反思社大對於學習民主、參與公共事務、邁向社會重建的創辦理念是否有所著力?當初期望的社大價值是否有所發揮?民眾的獨立思考是否有所成長?課程與師資品質是否獲得控管?反思社大在渾渾社會亂象中,是否參與社會革新與凝聚公共意識?社區大學應從反思中覺醒,才能為新一波的社會運動儲備薪柴。


 


    我們不妨從社大歷屆的研討會主題來看社大的反思:


第一屆:落實高教於地方


第二屆: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


第三屆: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


第四屆:全球化下的社區大學自我超越與永續經營


第五屆: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


第六屆:創造成人高等教育新契機--社區大學與知識社會的挑戰


第七屆:社區大學的社會責任反省與創新


第八屆:在地深耕--社區大學與地方學的實踐


社大全國研討會即將邁入第十屆,這一路走來,社大當重新檢視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在豐收之餘我們看到的是社大更多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正堂茶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